公告正文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议,我局拟对新余池塘(江锂)11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作出批复决定。为保证此次审议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项目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5年10月20日-2025年10月24日(5个工作日)。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告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上述拟作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要求听证。
联系电话:(略)?????
通信地址:新余市仰天西大道1518号市生态环境局((略))
项目名称 | 新余池塘(江锂)11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改造工程 |
建设地点 | 池塘110kV变电站位于新余市分宜县工业园区雅保锂业西南面,乡道Y220以北;钤北110kV变电站间隔扩建位于新余市分宜县分宜镇G220国道南侧;输电线路全线位于新余市分宜县分宜镇境内。 |
建设单位 | 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新余供电分公司 |
建设项目概况(环评单位提供) | (1)池塘110kV变电站改造工程 本期工程在原有池塘110kV变电站预留空地内扩建2号主变一台,容量为50MVA,无功补偿新增1×(3.0+5.0)MVar电容器,全户外布置,本期工程需向变电站围墙南侧扩建并征地。本期新增110kV出线间隔1个至钤北110kV变电站。 (2)池塘~钤北110kV线路工程 本项目线路工程起点为池塘110kV变电站南侧新扩建110kV间隔出线构架,终点为钤北110kV变电站110kV间隔构架,线路路径全长4.132km,其中单回架空1.901km,双回架空1.817km(与改造后的110kV天钤线同塔架设,原110kV天钤线37#~43#塔段单回塔拆除并沿原路径改造为双回路),单回电缆敷设0.414km。新建塔基20基。 本项目新建导线及改造后的110kV天钤线导线均采用1×JL3/G1A-300/40型钢芯铝绞线;电缆采用YJLW03-Z-64/110-1×800型电力电缆。 本工程需拆除原110kV天钤线37#~43#间杆塔、导地线、绝缘子金具串,拆除杆塔7基,拆除路径长1.8km。 (3)配套110kV间隔扩建工程 因110kV天钤线与池塘~钤北110kV线路交叉,本期在钤北110kV变电站预留间隔空地内扩建1个110kV间隔(南起第一个间隔)给天钤线,天钤线原有间隔用于池塘变,扩建间隔工程在变电站预留间隔空地内进行,不需新征用地。 本项目总投资概算6001万元,其中环保投资概算92万,占总投资的1.53%。 |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评单位提供) | 一、项目施工期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是短期的、暂时的,施工结束,对环境的影响随之消失。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采取上述环保措施,并加强监管以及接受当地环保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使施工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二、项目营运期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类比监测结果可知:本项目池塘110kV变电站改造工程建成投运后,站址周围的工频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可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公众曝露控制限值:50Hz频率下,电场强度为4000V/m,磁感应强度为100μT的要求。本项目敏感目标与变电站最近距离为25m,根据类比坡垄110kV变电站南侧25m~30m监测结果,工频电场强度约为8.96~9.85V/m,工频磁感应强度为0.025μT,可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 中公众曝露控制限值:50Hz 频率下,电场强度为4000V/m,磁感应强度为100μT的要求。因此,本项目变电站扩建后,对周边敏感目标的电磁影响较小。 根据类比预测:本项目110kV电缆线路运行时,离地面1.5m高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能够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公众曝露控制限值:50Hz频率下,电场强度为4000V/m,磁感应强度为100μT的限值要求。 根据理论计算:本项目输电线路经过居民区,离地面1.5m高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能够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公众曝露控制限值:50Hz频率下,电场强度为4000V/m,磁感应强度为100μT的限值要求;架空线路线下的耕地、园地、养殖水面、道路等场所,离地面1.5m高处的工频电场强度能够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公众曝露控制限值:50Hz频率下,电场强度为10kV/m的限值要求。 根据理论计算,输电线路沿线评价范围内各环境敏感目标处的工频电场强度为0.067kV/m~1.773kV/m,磁感应强度为1.248μT~19.858μT,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公众曝露控制限值:50Hz频率下,电场强度为4000V/m,磁感应强度为100μT的要求。 根据类比预测:钤北110kV变电站间隔扩建工程建成投运后,变电站四周围墙边界处工频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均能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公众曝露控制限值:50Hz频率下,电场强度为4000V/m,磁感应强度为100μT的要求。 2、运行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理论预测,本项目变电站扩建工程建成投运后,2号主变贡献值与噪声现状值叠加后,变电站四周厂界围墙外1m处昼间噪声预测值为58.0~61.0dB(A),夜间噪声预测值为49.2~52.0dB(A),能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略))3类标准限值要求。 根据类比结果:类比110kV输电线路中心线正投影处至边导线投影30m范围内的监测结果变化趋势不明显,说明110kV线路的运行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小,基本不构成增量贡献。由此预测,本项目输电线路建成运行后,周边的声环境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相应类别标准限值要求。 输电线路评价范围内环境保护目标处的声环境现状值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相应类别标准限值要求,由于110kV线路的运行噪声基本不构成增量贡献,叠加输电线路运行噪声后,环境保护目标处的噪声环境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相应类别标准限值要求。 钤北110kV变电站间隔扩建工程在变电站场地内进行,不改变站内主要电气设备及设施,不增加声污染源设备,对变电站厂界声环境影响不大,扩建后各变电站厂界噪声将基本维持在现有水平,并满足相应标准的要求。 3、水环境影响评价 本期工程扩建后,不增加变电站的人员编制,不新增生活污水排放,本项目将新建一座化粪池,生活污水经本期新建的站内化粪池处理后,定期清掏,不外排。 本项目输电线路运行期不产生废水,对周围水环境不会造成影响。? 4、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运行期间没有大气污染源,运行期间没有废气排放,对周围环境空气不会造成影响。 5、固体废物影响评价 本项目运营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站内定期巡查人员产生的少量生活垃圾、废变压器油及废铅蓄电池。池塘110kV变电站内已设置垃圾箱分类收集,生活垃圾由当地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废变压器油及废铅蓄电池属于危险废物,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5年版),废变压器油类别为HW08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废物代码为900-220-08,产生后立即由公司物资部门统一委托有资质单位回收处理,不在站内贮存,不外弃;废铅蓄电池废物类别为HW31含铅废物,废物代码为900-052-31,产生后立即由公司物资部门统一委托有资质单位回收处理,不在站内贮存。 输电线路运行期不产生固体废物。因此,本项目固体废物经妥善处理后对环境影响较小。 6、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输电线路在运行期内,对灌丛、草地植被及植物资源基本没有影响,要对导线下方与树木垂直距离小于4m树木的树冠进行定期修剪,保证输电导线与林区树木之间保持一定的垂直距离;输电线路建成后,可能对鸟类飞行和迁徙存在一定的阻隔影响,但鸟类一般具有很好的视力,很容易发现并躲避障碍物,且本工程杆塔高度远低于鸟类迁徙飞行高度,因此一般情况下输电线路杆塔对鸟类的迁徙影响不大。 工程设计时已考虑了跨越生态敏感区沿线树木的自然生长高度,经过林区时采取高跨措施,以最大程度的满足线路附近树木与导线的垂直距离超过4m的安全要求,因此可以预测,运行期需砍伐树木的量很少,且为局部砍伐,运营期对生态敏感区内植被及植被多样性产生的影响程度较小。 7、环境风险分析 本项目新建的有效容积30m3的事故油池采用防腐防渗措施,且具有油水分离功能,并在2台主变压器下设置集油坑,坑内铺设卵石层,集油坑通过地下集油沟与事故油池相连,可保证在事故工况下排出的变压器油得到有效收集并迅速排入事故油池。 三、污染防治措施 1、电磁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①线路的导线对地高度及交叉跨越控制距离应严格满足《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 (略))中相关要求;②合理选择线路的杆塔塔型、导线型式等以降低线路工频电场和磁感应强度;合理选择杆塔塔型、导线型式等以降低线路工频电场和磁感应强度;③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做好变电站电磁防护与屏蔽措施;④开展运营期电磁环境监测和管理工作,切实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电磁影响;⑤对工程所在地区的居民进行有关输变电工程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2、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在施工场地设置围挡;加强施工机械的维修管理,保证施工机械处于低噪声的正常工作状态;如需夜间施工,应当取得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的证明,并在施工现场显著位置公示或者以其他方式公告附近居民,无特殊原因,禁止夜间施工。 运营期选用符合国家噪声标准的电气设备,合理规划变电站平面布置,主变压器基础垫衬减振材料;合理选择导线截面等以降低线路的电晕噪声水平;加强变电站及输电线路的运营管理,确保周围声环境质量达标,减少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 3、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废水经收集、沉淀处理后全部回用于冲洗和防尘;输电线路施工人员临时租用当地民房居住,少量生活污水纳入当地民房污水处理设施处理。 运营期变电站内将新建一座化粪池,生活污水经本期新建的站内化粪池处理后,定期清掏,不外排;输电线路不产生废水,项目对周围水环境不会造成影响。 4、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采取洒水湿法抑尘以保持路面低尘负荷状态,利用洒水车及时对施工现场和进出场道路洒水,保持地面湿度;必须按规定对运送散装物料的车辆进行覆盖,以防物料洒落;存放散装物料的堆场,尽量用蓬布遮盖;使用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标准的施工设备,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使机械处于良好工作状态,不使用淘汰设备。 运营期项目不产生废气,对周围环境不会造成影响。 5、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产生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应分别堆放,生活垃圾委托环卫部门妥善处理,及时清运;建筑垃圾集中分类堆放,定期统一清运,不外弃;将拆除的导地线及相应金具、切断后的塔材通过索道或人畜运出生态敏感区,再通过运输车运至供电公司物资部门仓库,由供电公司物资部门统一回收处理。 运营期池塘110kV变电站内已设置垃圾箱分类收集,生活垃圾由当地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废变压器油及废铅蓄电池属于危险废物,产生后立即由公司物资部门统一委托有资质单位回收处理,不在站内贮存。输电线路不产生固体废物,对周围环境不会造成影响。 6、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期①在穿越林地时,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必要时可采用临时围栏等设施;合理规划临时场地;②施工结束后,对施工临时道路、牵张场、塔基施工等临时占地,要恢复原有土地功能;塔基拆除开挖时原有植被将被部分破坏,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基面遗留的弃土进行清理,对塔基硬化地面进行翻松,以便原有植被的恢复;③在生态敏感区周边施工时,要对其进行围栏保护;④施工现场设置警示牌和宣传牌,特别是在林区、生态红线区域等动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提醒施工人员和过路人员保护野生动物,避免野生动物误入施工现场;⑤施工现场设置警示牌和宣传牌,特别是在林区、生态红线区域等动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提醒施工人员和过路人员保护野生动物,避免野生动物误入施工现场;⑥严禁施工生产废水与生活污水向周围水体排放;设置垃圾桶等固废收集设施,集中回收生活及建筑垃圾,定期将其外运处理。 线路穿越生态敏感区采取以下措施:①优化生态敏感区内塔基点位布设,尽量避开植被生长茂盛区;②生态敏感区内尽量减少施工临时占地,禁止在生态敏感区范围内设置施工营地和牵张场,生态敏感区内施工时尽量利用现有的道路,在塔基施工场地材料器械铺设草垫或棕垫等,减少施工对地表植被的破坏;③开挖塔基基础时,应制定合理的放线开挖措施,减少水土流失;④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等外运至生态敏感区外并按要求处置;⑤施工结束后及时对生态敏感区内施工迹地进行清理、土地整治,在“适草种草、适林造林”原则下,采用当地乡土草种、树种进行生态恢复,并加强后期维护。 运营期①强化对线路设备检修维护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教育,加强管理,禁止滥采滥伐;②对施工便道、牵张场地等临时占地的生态恢复加强维护,实施跟踪,了解生态恢复效果,以便及时采取后续措施;③按设计要求进一步完善生态恢复等各项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土地复垦措施;④加强对线路维护人员的环保教育,严禁捕猎野生动物,如在工程周围遇到鸟巢、雏鸟和野生动物,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妥善安置;⑤在生态敏感区范围内进行巡检和维护时,应尽可能避免过多人员和车辆进入,以减少对生态敏感区内植被的破坏;⑥相关部门应加强线路穿越生态敏感区段及其附近区域的动物巡查工作,增加巡视频率,若发现有被电线撞击的鸟类,应及时救护。 7、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池塘110kV变电站1#主变东北侧现有1座事故油池,由于原有事故油池有效容积不满足要求,故本次将原有事故油池拆除,在原位置新建1座事故油池,有效容积为30m3,具有油水分离功能,并做好事故油池及连接管道的防腐防渗措施,可以满足《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GB(略))的要求。事故油池中收集的事故废油或检修废油等危险废物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 |
相关环保措施承诺(建设单位提供) | (1)施工期:①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施工废水经简易沉淀后回用;②施工生活污水纳入当地民房污水处理设施处理;③施工生活垃委托环卫部门妥善处理,建筑垃圾定期清运;④施工场地洒水降尘;⑤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且施工过程中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性能差而使噪声增强现象的发生,依法限制夜间施工。 (2)运行期:①线路的导线对地高度及交叉跨越控制距离应严格满足《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 (略))中相关要求;②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做好变电站电磁防护与屏蔽措施;③开展运营期电磁环境监测和管理工作,切实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电磁影响;④合理选择导线截面等以降低线路的电晕噪声水平,加强输电线路的运营管理,确保输电线路周围声环境质量达标;⑤进一步完善生态恢复等各项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土地复垦措施。 (3)工程建成投运后,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自主验收,并报环保部门备案。 |
本信息仅向会员提供,请按以下方式联系办理
联系人:***
联系电话:*******
邮箱:*********************
附件下载(0)
相关企业
推荐信息